连环杀手和大规模杀手的心理学
客体关系——连环杀手和大规模杀手的心理
我的介绍。
连环杀手经常残害受害者,并带着战利品潜逃——通常是身体的一部分。它们对待猎物就像一个精神不正常的孩子对待她的布娃娃一样。他们中的一些人已经知道吃掉他们撕下的器官——这是一种与死者融合并通过消化吸收他们的行为。
杀死受害者——通常是在谋杀发生前拍下他或她的影像——是对其施加完全、绝对和不可逆转的控制的一种形式。这个连环杀手渴望在他精心设计的静止完美中“冻结时间”。受害者一动不动,毫无防备。凶手获得了长久以来寻求的“物体永久性”。受害者不太可能像早期物体(如他的父母)那样跑向他或消失。
凶手极力避免与他的欲望对象发生痛苦的关系。他害怕被抛弃,害怕被羞辱,害怕暴露自己的本性,害怕被抛弃。许多杀手经常与尸体发生性关系——这是亲密关系的终极形式。物化和切割允许不受挑战的占有。
许多连环杀手认为杀人是世界的规律。如果可以或者有机会,每个人都会杀人。这样的杀手相信他们对自己的欲望更诚实、更开放,因此在道德上更优越。他们鄙视别人,认为他们是顺从的伪君子,被傲慢的体制或社会吓倒。
其他杀手通过“净化”它、去除“不完美”、去人格化、去人格化来“改善”亲密对象。这种类型的杀手把受害者从堕落和堕落中拯救出来,从邪恶和罪恶中拯救出来,简而言之,从比死亡更糟糕的命运中拯救出来。凶手的狂妄自大在这个阶段表现得很明显。他声称自己拥有或有权获得更高的知识和道德。凶手是特殊的存在,受害者是被“选中”的,应该心存感激。凶手常常觉得受害者的忘恩负义令人恼火,尽管很不幸,这是可以预见的。
在他的开创性著作《性变态》(原名:《性精神变态》)中,引用了唐纳德·拉姆贝尔德《开膛手杰克》一书,克拉夫特-艾宾提出了这样的观察:
"谋杀中为作乐而产生的变态冲动,并不仅仅是为了给受害者造成痛苦和最严重的伤害——死亡,而是这种行为的真正意义,在某种程度上,在于模仿,尽管扭曲成一种可怕的、可怕的形式,即堕落的行为。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使用锋利的切割武器;受害者必须被刺穿,被撕开,甚至被切碎…主要的伤口发生在腹部,在许多情况下,致命的伤口从阴道延伸到腹部。男孩的阴道甚至是人造的……人们也可以将拜物教的元素与黑客攻击的过程联系起来……因为身体的一部分被切除了…做成了一个收藏。”
然而,连环变态杀手的性取向是自我导向的。他的受害者是道具,延伸物,助手,物品和符号。他在仪式上与他们互动,在行为之前或之后,将他病态的内心对话转化为具有内在逻辑和自我一致性的教义问答。
在某些情况下,谋杀仪式重现了早期与有意义的对象的冲突,如父母、权威人物或同龄人。然而,重赛的结果是不同的。凶手控制了局面。他是那个给别人施加虐待和创伤的人。他智取并嘲弄权威人物,例如警察。这是一种诗意的正义,是一种书籍的平衡,因此,这是一件“好事”。谋杀是一种宣泄,让凶手释放出迄今为止被压抑和病态转化的攻击性——以仇恨、愤怒和嫉妒的形式。
但不断加剧的流血并没有缓解凶手极度的焦虑和抑郁。他试图通过被抓住和惩罚来证明他的消极内向和施虐的超我是正确的。连环杀手通过与执法机构和媒体互动,为他们提供关于他的身份和下落的线索,收紧了套在他脖子上的众所周知的套索。当被逮捕时,大多数连环杀手都会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连环杀手并不是唯一的物化者——那些把别人当作物体的人。在某种程度上,各种领导人——政治的、军事的或企业的——都是这样做的。在外科医生、医生、法官、执法人员等一系列职业中,物化是一种有效的防御机制,可以抵御恐惧和焦虑。
然而,连环杀手是不同的。他们代表着双重的失败——作为成熟的、有生产力的个体,他们自身的发展,以及他们成长的文化和社会。在病态的自恋文明中,社会失范现象激增。这样的社会滋生了恶性的客观化者——缺乏同理心的人——也被称为“自恋者”。
2同理心
在第三个层面,即后传统道德推理,成年人将自己的道德标准建立在他自己评价过的原则之上,并认为这些原则具有内在的有效性,而不管社会的意见如何。他意识到社会标准和规则的专断和主观的本质,他认为这些标准和规则在权威上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因此,道德标准正当化的基础从避免惩罚到避免成人的反对和拒绝再到避免内在的内疚和自责。一个人的道德推理也朝着越来越大的社会范围(即包括更多的人和机构)和更抽象的方向发展(即从对身体事件的推理,如痛苦或快乐,到对价值、权利和隐性契约的推理)。”
但是,如果道德推理是建立在内省和同理心的基础上——它确实是危险的相对的,从任何已知的意义上来说都不是客观的。共情是对两个或多个主体的两个或多个内省过程的情感和经验内容的一种独特的一致。这样的协议永远不会有任何意义,即使就协议各方而言也是如此。他们永远不能确定他们在讨论相同的情感或经历。没有办法来比较、测量、观察、证伪或验证(证明)“相同”的情绪被共情协议的各方体验到是相同的。同理心是没有意义的,而自省,尽管维特根斯坦,涉及到一种私人语言。道德因此沦为一套毫无意义的私人语言。
大英百科全书:
“…另一些人则认为,因为即使是非常年幼的儿童也能够对他人的痛苦表现出同理心,所以对攻击行为的抑制来自这种道德影响,而不仅仅是来自对惩罚的预期。一些科学家发现,儿童的移情能力因人而异,因此,有些儿童对道德禁忌比其他儿童更敏感。
幼儿对自己的情绪状态、特征和能力的逐渐意识导致了同理心——即欣赏他人感受和观点的能力。同理心和其他形式的社会意识在道德意识的发展中反过来也很重要。儿童情感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他们自我概念或身份的形成,即他们对自己是谁以及他们与他人的关系的认识。
根据利普斯的共情概念,一个人通过将自我投射到他人身上来欣赏另一个人的反应。在他的一个“sthetik, 2卷(1903-06;'美学'),他使所有的艺术欣赏都依赖于类似的自我投射到对象中。”
这很可能是关键。同理心与他人关系不大(同理心)。这只是条件作用和社会化的结果。换句话说,当我们伤害某人时,我们并没有感受到他的痛苦。我们经历痛苦。伤害别人,就是伤害我们自己。痛苦的反应是由我们自己的行为引起的。当我们把痛苦强加于他人时,我们一直被教导要感到痛苦。但我们也被教导要对我们的同伴负责(也就是说,感到内疚)。所以,当别人声称自己也经历痛苦时,我们就会经历痛苦。 We feel guilty.
总而言之:
以疼痛为例,我们和另一个人一起经历它,因为我们感到内疚,或者对他的状况负有某种责任。一种习得的反应被激活,我们也会经历(我们自己的)痛苦。我们把它传达给另一个人,我们之间达成了同理心的协议。
我们把感觉、感觉和经验归因于我们行动的对象。这是投射的心理防御机制。我们无法想象给自己施加痛苦——我们转移了痛苦的源头。我们一直告诉自己,我们感受到的是别人的痛苦,而不是自己的。
大英百科全书:
"也许儿童情感发展最重要的方面是对自己情感状态的日益意识,以及辨别和解释他人情感的能力。二年级的后半段是孩子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情绪状态、特点、能力和行动潜力的时候;这种现象被称为自我意识……(加上强烈的自恋行为和特征- SV)…
这种对回忆自己情绪状态的意识和能力的增长导致了同理心,或欣赏他人感受和感知的能力。幼儿开始意识到自己行动的潜力,这激励他们试图指导(或影响)他人的行为。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获得了理解他人观点或观点的能力,这一发展与移情分享他人情绪密切相关……
这些变化背后的一个主要因素是儿童认知能力的日益成熟。例如,为了感受到内疚的情绪,一个孩子必须意识到他可以抑制他违反道德标准的特定行为。要意识到一个人可以约束自己的行为,需要一定程度的认知成熟,因此,在达到这种能力之前,内疚感不会出现。”
同理心是一种对外部刺激的反应,它完全包含在共情体中,然后投射到共情体上——这在“天生共情”中得到了清楚的证明。它是一种对面部表情做出同理心和利他行为反应的能力。新生儿会对母亲悲伤或苦恼的面部表情做出这种反应。
这证明了同理心与他人的感受、经历或感觉(同理心)关系不大。当然,婴儿不知道感到悲伤是什么感觉,也绝对不知道他的母亲感到悲伤是什么感觉。在这种情况下,这是一个复杂的反身反应。之后,共情仍然是条件反射的结果。
《大英百科全书》引用了一项引人入胜的研究,戏剧性地证明了同理心与对象无关的本质。共情是一种内部反应,一种内部过程,由有生命的物体提供的外部线索触发。它通过共情者传达给共情者-他者,但由于缺乏单一的、明确的字典,这种沟通和由此产生的协议(“我知道你的感受,因此我们同意你的感受”)变得毫无意义。
“一系列广泛的研究表明,积极的情绪感觉能增强同理心和利他主义。美国心理学家爱丽丝·m·伊森(Alice M. Isen)指出,相对小的恩惠或一点点好运(比如在投币电话里找到钱或收到意想不到的礼物)会在人们身上引发积极情绪,而这种情绪会定期增加被试者同情或提供帮助的倾向。
一些研究表明,积极的情绪有助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其中一项研究表明,积极情绪能使受试者说出更多常见物品的用途。另一项研究表明,积极情绪通过使受试者看到物体(和其他人- SV)之间的关系,从而增强创造性问题解决能力,否则这些关系会被忽视。许多研究已经证明,积极情绪对学龄前儿童和年龄更大的儿童的思维、记忆和行动有有益的影响。”
如果同理心随着积极情绪(例如好运的结果)而增加,那么它与对象关系不大,而与被激发的人有很大关系。
自恋者的特点是完全缺乏同理心。大多数连环杀人案和连环杀人案的凶手都患有病态的自恋。
3病态的自恋
病态或恶性自恋是一种特征和行为模式,表现为对自我的迷恋和迷恋,排斥他人,自私而无情地追求自我满足、支配地位和野心。
自恋型人格障碍(NPD)在1980年的《诊断与统计手册》(DSM)第三版中被确认为一种独立的心理健康障碍。其诊断标准及其解释在《DSM III-R》(1987)中进行了重大修订,并在1994年的《DSM IV》中进行了实质性修订。国际ICD-10基本包含相同的语言。
点击这里阅读DSM-IV-TR诊断标准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研究-点击这里阅读我的分析
对婴儿来说,母亲不仅是依赖的对象(她保证了孩子的生存),也是孩子的爱和崇拜的对象。母亲是宇宙本身的代表。正是通过她,孩子第一次锻炼了他的感官:触觉、嗅觉和视觉。 后来,她是他初生的性渴望的对象(如果孩子是男性的话)——一种想要和她融为一体的分散的感觉,身体上的,精神上的。这个爱的对象被理想化和内化,成为我们良心的一部分(精神分析模型中的“超我”)。 成长(达到成熟和成年)意味着逐渐脱离母亲。起初,孩子开始对母亲形成一种更现实的看法,并将母亲的缺点和缺点纳入这种修正后的表象中。更理想、更不现实、更早期的母亲形象被储存起来,成为孩子心灵的一部分。后一种不那么令人愉快,但更现实的观点使婴儿能够确定自己的个性和性别身份,并“走向世界”。 在一定程度上,抛弃母亲是独立探索世界、实现个人自主和强烈自我意识的关键。解决性情结和被禁忌人物吸引而产生的冲突——是第二步,决定性的一步。(男性)孩子必须意识到他的母亲在性方面(情感上或性心理上)是他的“禁区”,她“属于”他的父亲。他必须选择模仿他的父亲,以便在将来赢得像他母亲一样的人。 这是对所涉及的非常复杂的心理动力学过程的一种过于简化的描述——但这仍然是它的要点。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放开母亲的阶段是在脆弱的青春期。然后,这个人认真地冒险出去,最后,建立和保护他自己的宇宙,充满了一个新的“母爱”。如果这些阶段中的任何一个受到阻碍——分化的过程没有成功完成,没有自主或连贯的自我,这个人的特征是依赖和“婴儿主义”。 在一个人的个人历史中,是什么决定了这些发展的成败?主要是母亲自己。如果她不“放手”,孩子就不会走。如果母亲本身是依赖型、自恋型的,那么孩子的成长前景确实是暗淡的。 有许多机制,母亲用来确保他们的后代(男女)的持续存在和情感依赖。母亲可以把自己塑造成永远的受害者,一个牺牲的人物,她把自己的生命奉献给了孩子(附带着或明或暗的互惠条件:孩子应该把自己的生命奉献给她)。 另一种策略是把孩子当作母亲的延伸,或者反过来,把自己当作孩子的延伸。然而,另一种策略是创造一种“folie a deux”(母亲和孩子联合起来对抗外部威胁)的情况,或一种充斥着性和色情暗示的氛围,导致母亲和孩子之间非法的性心理联系。 在后一种情况下,成年人与异性交往的能力严重受损,母亲被认为嫉妒除自己以外的任何女性影响。这样的母亲批评她孩子生活中的女人,假装这样做是为了保护他免受危险的关系或“低于他”的人(“你值得更好的”)的伤害。 还有一些母亲夸大了她们的需求:她们强调经济上的依赖和资源的缺乏,强调她们的健康问题,强调她们在没有孩子安慰的情况下情感上的空虚,强调她们需要被保护以抵御这个或那个(主要是想象中的)敌人。后一种策略是与内疚相关的物种的一种有害变种。内疚是这些母亲和孩子之间畸形关系的原动力。 “当来自被崇拜、被给予特殊待遇和欣赏自我的习惯性自恋满足感受到威胁时,结果可能是抑郁、疑病症、焦虑、羞耻、自我毁灭,或针对任何可以为麻烦局面负责的人的愤怒。通过获取自恋的信息处理模式,孩子可以学会避免这些痛苦的情绪状态。这种学习可能是通过试错的方法,也可能是通过认同父母处理压力信息的模式而内化的。” (Jon Mardi Horowitz -《压力反应综合征:创伤后应激障碍、悲伤和适应障碍》,第三版) 自恋本质上是分裂防御机制的高级版本。自恋者不能把人、环境或实体(政党、国家、种族、他的工作场所)看作是好的和坏的元素的混合体。他是一个“全有或全无”的原始“机器”(机器是自恋者中常见的自我隐喻)。他要么把他的对象理想化,要么贬低它。 对自恋者来说,这个对象不是完全好就是完全坏。坏的属性总是被投射、替换或以其他方式外化。好的一面被内化,以支持自恋者膨胀的(“浮夸的”)自我概念和他浮夸的幻想——并避免通缩和幻灭的痛苦。 自恋者的认真和他(表面上)的真诚让人们怀疑,他是否只是脱离了现实,无法正确地评价现实,还是有意地扭曲现实,重新解读现实,将其置于他自己强加的审查之下。似乎自恋者模糊地意识到他自己的构建是不可思议的。他还没有完全脱离现实。他只是在重塑时不那么谨慎,忽略了不舒服的角度。
“这些伪装是通过改变意义,使用夸张和最小化的现实片段作为幻想细化的焦点来实现的。自恋型人格尤其容易在自我客体丧失的情况下,退回到受损或有缺陷的自我概念。当个体面临诸如批评、取消表扬或羞辱等压力事件时,可能会否认、否认、否定或改变相关信息的含义,以防止愤怒、抑郁或羞耻等反应状态。”
(Jon Mardi Horowitz -同上)
自恋者采用的第二个机制是主动追求“自恋供给”。自恋者积极地寻求给自己提供无尽的赞赏、奉承、肯定和关注。与普遍观点(渗透在文学作品中)相反,自恋者满足于获得任何形式的关注。如果名声无法得到,那么恶名和恶名就可以了。自恋者痴迷于获得自恋的供给,他沉迷于此。他的追求行为是冲动的。
“危险不仅仅是由于理想没有实现而产生的内疚。相反,任何良好而连贯的自我感觉的丧失都与强烈的情感体验有关,如羞耻和抑郁,以及痛苦的无助感和迷失方向感。为了防止这种状态,自恋型人格会转移事件的意义,以便把自己放在一个更好的角度。
那些不受欢迎的品质通过否定它们的存在、否定相关的态度、外化和否定最近的自我表达而被排除在自我之外。作为自我附属品的人也可能因夸大其属性而被理想化。反对自我的人被贬低;含糊不清的归因和自以为是的愤怒倾向是这种模式的一个显著方面。
这种意义上的流动变化允许自恋人格保持明显的逻辑一致性,同时最小化邪恶或软弱,夸大天真或控制。作为这些策略的一部分,自恋人格可能对他人采取轻蔑的优越态度,情感冷淡,甚至对理想化的人物采取极度迷人的态度。”
(Jon Mardi Horwitz,同上)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被认为是第一个自恋连贯理论的发布者。他描述了通过父母的中介和代理,从主体导向的性欲过渡到客体导向的性欲。为了保持健康和功能,过渡必须是平稳和平静的。神经症是受干扰的结果。
弗洛伊德认为每个阶段都是下一个阶段的默认(或后备)。因此,如果一个孩子向他想要的对象伸出手,却没能吸引他们的爱和注意——他就退回到以前的自恋阶段。
自恋在生活中首先出现的是适应性。它“训练”孩子去爱一个对象——他的自我。它通过自我的可获得性、可预测性和持久性来确保满足。但是,在以后的生活中倒退到“次级自恋”是不适应的。这是一种未能将性欲导向“正确”的目标(比如孩子的父母)的迹象。
如果这种退行模式持续并盛行,就会形成“自恋神经症”。自恋者为了获得快乐和满足,习惯性地自我刺激。比起别人,他更喜欢这种获得满足感的方式。他在情感上是“懒惰”的,因为他走的是求助于他自己的“简单”路线,并在“内部”重新投资他的力比多资源,而不是努力(冒着失败的风险)去寻找他自己以外的力比多对象。自恋者喜欢幻想世界而不是现实,喜欢浮夸的自我概念而不是现实的评价,喜欢自慰和性幻想而不是成熟的成人性爱,喜欢白日梦而不是真实的人生成就。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1875-1961)在他的脑海中描绘了一幅精神图景,将心灵视为一个巨大的原型仓库(适应性行为的意识表征)。幻想只是获取这些原型并释放它们的一种方式。几乎没有定义,荣格心理学没有回归的概念。
任何精神生活的早期阶段,早期的应对策略,早期的选择——换句话说,任何默认行为——都被简单地解释为心理使用另一种尚未开发的适应策略的方式。回归是一种补偿性的过程,旨在增强适应能力,而不是获得或确保稳定的满足感流的方法。
事实上,弗洛伊德和他的门徒荣格并没有什么不同。他们的分歧在于语义。当力比多投资于对象(特别是主要对象)不能产生满足时,就会导致不适应。这很危险。一种默认的行为——次级自恋——被激活了。这种默认是功能性和适应性的,并触发适应性行为。作为一种副产品,它保证了满足感。
当我们与环境和睦相处时,我们会感到欣慰。当我们合理地控制我们的环境时,也就是说,当我们的行为是适应的时,我们是平静的。补偿过程有两个结果:增强的适应和增强适应后不可避免的满足。
也许弗洛伊德和荣格之间更严重的分歧是关于内向的。弗洛伊德认为内向是一种为病理服务的工具(内向是自恋所不可或缺的,与外向相反,外向是性欲取向的必要条件)。
荣格认为内向是一种有用的工具,可以帮助人们在精神上无休止地寻求适应策略(自恋就是其中一种策略)。荣格的适应技能并不歧视自恋。对荣格来说,这是一个合理的选择。但就连荣格也承认,寻找新的适应策略的必要性意味着适应已经失败。换句话说,搜索本身就是一种病态状态的象征。似乎内向本身并不是病态的(因为没有心理机制本身是病态的)。只有它的使用可能是病态的。
尽管如此,人们倾向于同意弗洛伊德的观点,即当内向成为一个人精神面貌的永久特征时——它促进了病态的自恋。荣格区分了内向者(那些习惯性地专注于自己而不是外界事物的人)和外向者(相反的偏好)。内向不仅在儿童时期是一种完全正常和自然的功能,即使它主导了成年人的精神生活,它仍然是正常和自然的。
尽管如此,习惯性地、主要地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而不顾他人,这就是病态自恋的定义。病理与正常的区别在于程度。病态自恋是排他性的、无所不在的。其他形式的自恋则不然。
所以,尽管没有完全健康的习惯性、显性内向的状态,但这仍然是一个内向的形式和程度的问题。健康的适应性机制往往会出错。正如荣格自己所认识到的,当它发生时,神经官能症就形成了。弗洛伊德认为自恋是一个点,而荣格认为它是一个连续体(从健康到疾病)。
在某种程度上,海因茨•科胡特让荣格更进一步。他说病态自恋不是过度自恋、性欲或攻击性的结果。它是有缺陷的、变形的或不完整的自恋(自我)结构的结果。科胡特假设了核心构念的存在,并将其命名为:浮夸的表现性自我和理想化的父母意象(见下文)。
孩子们对伟大的概念(原始或天真的浮夸)混合着神奇的思维、无所不能和无所不知的感觉,以及相信他们对自己行为的后果有免疫力。这些因素和孩子对父母的感觉(也被描述为全能和浮夸的)——凝聚并形成了上述的构念。
孩子对父母的感觉是他对父母的反应(肯定、缓冲、调节或反对、惩罚、甚至虐待)。这些反应有助于维持自我结构。例如,如果没有适当的反应,婴儿的浮夸就不能转化为成人的抱负和理想。
对科胡特来说,夸大和理想化是积极的童年发展机制。即使它们在移情中再次出现,也不应被视为病态的自恋倒退。
在他的"1972-1976年芝加哥讲座他说:
“你看,实际的问题其实很简单……对经典弗洛伊德理论的一个简单的改变,该理论认为自恋发展为自恋,自恋发展为对象之爱……自恋和对象之爱之间存在着对比和对立。走向成熟的[前进]运动是走向对象之爱。
从对象之爱到自恋的过程是一个向固定点的倒退过程。在我看来,[这种]观点是一种建立在非科学价值判断基础上的理论……这与发展心理学无关。”[pp.277 - 278]
科胡特的论点是革命性的。他说,自恋(主体-爱)和客体-爱在一生中共存并相互作用。的确,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成熟,它们的外表会有所不同——但它们总是同居的。Kohut说:“并不是说自我体验被放弃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成熟或更高级的物体体验"
这种二分法不可避免地导致紊乱的二分法。科胡特同意弗洛伊德的观点,即神经症是防御机制、形态、症状和无意识冲突的综合。他并不反对将未解决的恋母情结冲突(未得到满足的无意识愿望及其对象)确定为神经症的根源。但他发现了一种全新的障碍:自我障碍。这些都是自恋不安发展的结果。
这不是表面上或表面上的区别。自我障碍是童年创伤的结果,与弗洛伊德的恋母情结、阉割和其他冲突和恐惧非常不同。这些是孩子要么没有被“看见”的创伤——当孩子的存在和存在没有被客体,特别是主要客体,即父母所肯定。这些是被视为满足或虐待对象的创伤。这样的孩子成长为不确定自己是否存在(缺乏自我延续的感觉)或不确定自己是否值得存在(缺乏自我价值感,或缺乏自尊)的成年人。他们和神经症患者一样患有抑郁症。
但这些抑郁的根源是存在感(一种空虚的咀嚼感),而不是神经症患者的“内疚”抑郁。这样的萧条:
“…被愤怒打断,因为事情没有按照他们期望和需要的方式进行,因为回应没有按照他们期望和需要的方式进行。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会寻求冲突,以缓解那些不完善的自我所带来的痛苦和强烈的痛苦,那些孩子的不连续的、分裂的、疏通不足的自我所带来的痛苦,没有被视为一个独立的自我,没有被视为一个独立的自我,没有被认为是一个想要感觉像某人一样,想要走自己的路的自我……
他们的障碍只能通过考虑童年时期身体-心智-自我及其自我-客体环境的形成经历来理解和治疗——例如,确认了整体自我的喜悦体验,这导致了骄傲、自尊、热情和主动性;或者经历羞耻,失去活力,死亡,和自我的抑郁,没有被包容,受欢迎和享受的感觉。”
(摘自:H. Kohut的《1972-1976年芝加哥讲座》序言,作者:Paul和Marian Tolpin)
“构念”或“结构”是永久的心理模式。这并不是说他们不会改变,而是说他们只能缓慢地改变。科胡特和他的自我心理学弟子们认为,唯一可行的构念是由自我-自我-客体经验组成的,而且这些构念是终生的。
梅兰妮·克莱因回到了古老的驱动力,分裂了防御和古老的内部对象和部分对象。Winnicott(以及巴林特和其他主要是英国的研究人员)以及其他自我心理学家认为,只有婴儿的驱动愿望和与古老物体的同一性的幻觉才称得上是结构。
霍尼是心理动力学“客体关系”学派的先驱之一。她说,性格主要受环境、社会或文化的制约。她认为,一个人在童年时期与他人的关系决定了一个人性格的形状和功能。她扩大了精神分析的范畴。她给弗洛伊德的欲望加上了需求。
弗洛伊德最初相信性欲的排他性是转化的一种媒介(他后来增加了其他的驱动力),而霍尼认为人(孩子)需要安全感,需要被爱,被保护,情感上得到滋养等等。她认为,这些需求的满足或童年早期的挫折与任何动力一样,是重要的决定因素。社会是通过父母的门引入的。生物学与社会强制相结合,产生了人类的价值,例如儿童的养育。
霍尼的伟大贡献是焦虑症的概念。弗洛伊德式的焦虑是一种相当原始的机制,是对儿童期性冲突中想象的威胁的一种反应。霍尼令人信服地论证说,焦虑是儿童赖以生存的依赖于成年人的主要反应。孩子们(对爱、保护、营养和教养)不确定,所以他们变得焦虑。
人们逐渐意识到成年人也是人:反复无常、武断、不可预测、不可靠,这是无法忍受的,为了弥补这一点,他们发展出了防御能力。防御提供了满足感和安全感。即使焦虑存在,问题仍然存在,但它们“离我们只有一步之遥”。当防御受到攻击或被认为受到攻击时(例如在治疗中)——焦虑被重新唤醒。
凯伦·b·瓦兰特在《治疗成瘾和异化的自我》中写道:
“独处的能力是在婴儿抓住母亲内化的能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即使是在母亲不在的时候。他保留的不仅仅是母亲的形象,还有母亲对他的爱。
因此,当他一个人的时候,他会感到自信和安全,因为他会继续把自己注入她的爱。瘾君子在他的生活中几乎没有爱的附属物,以至于当他孤独时,他又回到了超脱的、异化的自我。
这种感觉状态可以与幼儿对怪物的恐惧相比
所以,孩子学会牺牲一部分自主,为了获得安全感。霍尼发现了三种神经质策略:顺从、攻击和超然。策略的选择决定了性格的类型,或者更确切地说是神经质性格。
顺从型(或顺从型)是假的。他在友好的外表下隐藏着攻击性。好斗型也是假的——他的内心是顺从的。孤僻的神经病患者不与人交往。这不能被认为是一种适应性策略。
儿童会经历一个与父母分离的阶段,并经历由此产生的个性化,这一观点绝不是被普遍接受的。大多数心理动力学理论(尤其是克莱因、马勒)都建立在这一假设之上。孩子被认为是与他的父母合并,直到它区分自己(通过对象关系)。
但丹尼尔·斯特恩等研究人员对这一假设提出了异议。根据许多研究,直觉上看来是对的东西不一定是对的。在“婴儿的人际世界(1985)斯特恩似乎无意中支持了科胡特的结论,即儿童拥有自我,从一开始就与他们的照料者分离。实际上,他说,心理动力学理论所描绘的儿童形象,是受成年人回顾儿童和童年的方式影响的。成人障碍(例如,合并的病理需要)被归因于儿童和童年。
这种观点与认为孩子接受任何类型的父母(即使是虐待者)是因为他们依赖于他们的自我定义的信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经典的心理动力学/客体关系理论认为,对重要他人的依恋和依赖是孩子不分离的结果。自我是一种建构(在社会背景下,有些人补充说),是对经常被模仿和理想化的父母的同化,加上他人在各种社会互动中对孩子的认知方式的内化。因此,自我是一种内化的反映,一种比喻,一系列内化的理想化。
在一些复杂和多阶段的过程中,创伤是不可避免的。在儿童早期,特别是在婴儿期的形成阶段(0到4岁),创伤有一种不祥的光环,一种邪恶的、不可逆转的含义。无论事件和周围的环境多么无害,孩子生动的想象力很可能会把它解释为一个非常特殊的恐怖故事的框架。
父母有时因为医疗或经济状况不得不离开。beplay手机app下载他们可能太过专注于孩子的情感需求而无法时刻保持协调。家庭单位本身可能会随着即将到来的离婚或分居而分崩离析。父母的价值观可能与社会的价值观截然相反。
对成年人来说,这样的创伤不构成虐待。言语和心理情感虐待或忽视被我们判断为更严重的“冒犯”。但这种区别在孩子身上是没有的。对他来说,所有的创伤都是平等的,尽管它们的严重程度可能因其情感结果的持久性而不同。
甚至虐待和忽视也可能是超出虐待或疏忽父母控制范围的环境的结果。例如,父母可能是身体上或精神上的残疾。但是孩子不能把这看作是一种减轻处罚的情况,因为他不能欣赏它,甚至不能清楚地理解因果关系。
甚至孩子自己也能分辨出身体虐待和性虐待的区别。这包括一种隐藏的合作努力,强烈的羞愧和内疚情绪,压抑到产生焦虑和“神经症”的程度。有时孩子甚至能感觉到情况的不公正,尽管他很少敢表达自己的观点,唯恐被施虐者抛弃。这种类型的创伤,无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在性质上是不同的,必然会产生长期的影响,如分离或严重的人格障碍。
这些是暴力的,主动的创伤,而不是默认的创伤,反应必然是暴力和主动的。孩子成为其不正常家庭的反映——压抑情感,否认现实,诉诸暴力和逃避现实,并解体。
其中一种应对策略是向内退缩,从一个安全、可靠和永久可得的来源:从一个人的自我中寻求满足。孩子害怕被拒绝和虐待,所以避免进一步的互动。相反,它建立了自己的宏伟幻想王国,在那里它总是被爱和自给自足。这就是自恋策略,它导致了自恋人格的发展。
家庭是各种支持的主要源泉。它调动心理资源,减轻情感负担。它允许任务的共享,提供物质供应和认知训练。它是社会化的主要动因,并鼓励吸收信息,其中大部分是有用的和适应性的。
父母和子女之间的这种分工对于发展和适当的适应都是至关重要的。孩子必须感到,在一个正常运转的家庭中,他可以分享他的经历而不是防御性的,他可能得到的反馈将是开放和公正的。
唯一可以接受的“偏见”(因为它与不断的外部反馈一致)是一套通过模仿和无意识认同最终内化的信念、价值观和目标。因此,家庭是身份认同和情感支持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来源。
这是一个温室,在那里孩子感到爱,接受和安全-情感成长和发展个人资源的先决条件。在物质层面上,家庭应提供基本必需品(最好是提供其他必需品)、身体护理和保护,以及危机期间的庇护和住所。
母亲(主要客体)的角色在文献中经常被讨论。父亲的角色大多被忽视了。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他对孩子有序和健康发展的重要性。
他参与日常护理,是一个智力催化剂,他鼓励孩子发展自己的兴趣,并通过各种工具和游戏的操作来满足他的好奇心。他是权威和纪律的来源,是界限的设定者,强制和鼓励积极的行为,消除消极的行为。
他还提供情感支持和经济保障,从而稳定了家庭单位。最后,他是男孩的阳刚倾向和认同的主要来源——作为一个男人,他给女儿温暖和爱,而不超出社会允许的限度。
我们可以有把握地说,自恋者的家人和他一样受到了严重的困扰。他只不过是它功能失调的反映。自恋者体现了他家庭的“突发”病态。
在一个不正常的家庭中有两种重要的机制:
首先,自我欺骗的机制:“我确实和我的父母有关系。这是我的错——我的情绪、感觉、攻击和激情的错——这段关系没有进展。因此,我有责任做出弥补。我要写一个我既被爱又被惩罚的剧本。在这部戏中,我将分配角色给我自己和我的父母。这样,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我们都会幸福的。”
二是高估和贬值机制。双重角色——施虐者和受虐者(精神分析模型中的超我和自我),父母和孩子——渗透在自恋者的所有互动中。随着关系的发展,他经历了角色的转变。
在每段关系的开始,他都是一个需要关注、认可和赞赏的孩子。他变得依赖。然后,在第一个不赞成的迹象(真实的或想象的),他转换成施虐的父母,惩罚和施加痛苦。
另一个心理学学派以奥托·克恩伯格(Otto Kernberg, 1975,1984, 1987)为代表,他是心理学“对象关系”学派(Kohut, Kernberg, Klein, Winnicott)的资深成员。
克恩伯格不同意弗洛伊德的观点。他认为“客体力比多”和“自恋力比多”之间的区分是人为的,前者的能量指向物体,指向婴儿身边对他有意义的人,后者的能量指向自我,作为最直接、最令人满意的客体。
孩子的自恋是正常的还是病态的,这取决于自我表征(大致是孩子在脑海中形成的自我形象)和客体表征(大致是孩子在脑海中形成的客体形象,基于数据和对数据的情感反应)之间的关系。
它也依赖于自我的表象与真实的、外在的、“客观的”客体之间的关系。再加上与性欲和攻击性相关的本能冲突(强烈的情绪导致孩子强烈的冲突),一个关于病态自恋形成的全面解释就出现了。
克恩伯格的“自我”概念与弗洛伊德的“自我”概念密切相关。自我依赖于无意识,它对所有的心理功能施加恒定的影响。因此,病态自恋反映了一种力比多对病态结构的自我的投资,而不是对正常的、综合的自我结构的投资。自恋者遭受自我的折磨,自我被贬低或专注于攻击。
这样一个自我的所有客体关系都是扭曲的。他们脱离了真实的对象(因为他们经常伤害)。他们分离、压抑或投射到其他——想象的或内在的对象上。自恋不仅仅是对早期发展阶段的迷恋。它并不局限于未能发展心灵内部结构。它是对自我畸形结构的积极的、力比多的投资。
"对于非常年幼的孩子来说,自尊可能最好被认为是由被重要的人爱、接受和重视的深切感受组成的,而不是像年龄较大的孩子那样,由根据一些外部标准评价自己而产生的感觉。事实上,接受和爱一个新生儿或婴儿的唯一合适的标准是他或她已经出生了。在生命的前一两年中所经历的无条件的爱和接受为以后的自尊奠定了基础,并可能使学龄前儿童和年龄较大的儿童能够承受偶尔的批评和负面评价,这些批评和评价通常伴随着社交进入更大的社区。
随着孩子们过了学前班,更大的社会对爱和接受施加了标准和条件。beplay手机app下载如果早期的爱和接纳的感觉足够深,孩子很有可能在以后的岁月里经受住拒绝和责骂而不会过度虚弱。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开始内化自我价值的标准,并意识到根据他们所观察的和他们开始参与的更大的社区的标准来实现标准。下面将更详细地讨论自尊标准的问题。
Cassidy(1988)对5岁和6岁时的自尊与早期母子依恋质量之间关系的研究支持了Bowlby的理论,即自我的构建来源于对依恋形象的早期日常经验。这项研究的结果支持了鲍尔比的概念,即发展的连续性是通过这个过程发生的,以及早期的母子依恋是如何多年来持续影响儿童对自我的概念和估计的。源自早期母子互动的自我工作模式“通过寻找特定类型的人并诱导他们做出特定行为”来组织和塑造孩子的环境(卡西迪,1988,第133页)。卡西迪指出,非常小的孩子除了通过依恋人物的经历之外,几乎没有了解自己的方法。
她认为,如果婴儿受到重视,在需要的时候得到安慰,他们就会觉得自己有价值;相反,如果他们被忽视或拒绝,他们会觉得自己毫无价值。
在对发展因素的考察中,Bednar, Wells和Peterson(1989)提出,当父母提供接受、关爱、理性限制和控制以及高期望的最佳组合时,孩子的能力感和自尊感会得到增强。同样地,当教师提供接受、限制和对行为和努力的有意义和现实的期望的结合时,他们很可能产生积极的感觉(Lamborn et al., 1991)。类似地,如Katz和Chard(1989)所述,教师可以在项目工作过程中为这种接受、限制和有意义的努力的最佳混合提供上下文。”
(自尊和自恋的区别:对实践的启示- ERIC数据库)
如我们所说,科胡特认为自恋是父母未能满足孩子理想化和浮夸(例如无所不能)的需求的最终产物。失败的理想化是导致病态自恋的重要发展路径。
孩子将父母形象中理想化的部分(用科胡特的术语来说就是“意象”)与父母形象中被注入客体力比多的部分(即孩子将保留在客体上的能量投入其中)融合在一起。这对再内化过程(即儿童将物体及其图像重新引入脑海的过程)产生了巨大而重要的影响。
通过这些过程,人格的两个永久核心被构建:基本的、中和性的心灵结构和理想的超我。两者的特点都是一种投入的本能的自恋(投入的自爱的能量,这是天性的本能)。
起初,孩子把父母理想化。随着他的成长,他开始注意到他们的缺点和缺点。他从父母的形象中提取了部分理想化的性欲。这种退出有利于超我的自然发展。孩子心理中的自恋部分在整个发展过程中都是脆弱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正确的,直到孩子重新内化了理想的父母形象。
在俄狄浦斯期(甚至在潜伏期和青春期),精神器官的构造本身可能会因创伤性缺陷和对象丢失而被篡改。物品带来的创伤性失望也会产生同样的效果。
导致自恋型人格障碍(NPD)形成的障碍可以这样分组:
1.与理想物体的关系中非常早期的扰动
这些导致了人格的结构性弱点,发展出一种缺乏和/或功能失调的刺激过滤机制。个体维持基本自恋的人格内稳态的能力被破坏了。这样的人会遭受扩散自恋的脆弱。
2.一种发生在生命后期的困扰——但仍然是前俄狄浦斯式的
影响在俄狄浦斯情结形成前的控制机制,引导和中和驱动和冲动。干扰的本质必须是与理想对象的创伤性遭遇(如重大失望)。这种结构性缺陷的症状表现是倾向于重新性化驱动力衍生和内外冲突,无论是以幻想的形式还是以越轨行为的形式。
3.在恋母情结甚至早期潜伏阶段形成的扰动
抑制超我理想化的完成。对于与前俄狄浦斯时代后期和俄狄浦斯时期的理想对象有关的失望尤其如此,在这个阶段,新内化对象的部分理想化的外部平行体被创伤性地摧毁了。
这样的人拥有一套价值观和标准,但他一直在寻找理想的外在形象,从这些外在形象中,他可以得到肯定和领导,而他不够理想化的超我却无法提供这些。
每个人都同意,在孩子心理发展的关键节点上失去(真实的或感知的),会迫使孩子求助于自己,以获得培养和满足。孩子不再信任他人,他培养对象之爱或理想化的能力受到阻碍。他坚定地“相信”只有他才能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
自恋者出生在一个不正常的家庭。它的特点是大量的否认,包括内在的(“你没有真正的问题,你只是假装”)和外在的(“你绝不能把家庭的秘密告诉任何人”)。整个家庭都患有情感障碍。它会导致所有家庭成员都表现出情感和其他人格障碍,从强迫症到疑病症和抑郁。
这样的家庭是隐居的、自给自足的。他们积极拒绝并鼓励拒绝社会交往。这不可避免地导致有缺陷或部分的社会化和分化,并导致性别认同问题。这种恐惧的态度有时甚至适用于大家庭的其他成员。核心家庭在情感上或经济上受到了剥夺或威胁。它的反应是嫉妒、拒绝、自我孤立和愤怒。
不断的侵略和暴力是这种家庭的永久特征。暴力可以是语言上的,也可以是心理上的(侮辱,羞辱),身体上的,或者性上的。为了使其独特的地位和价值合理化、理性化和正当化,该家族采用了一种基于冷逻辑、成本效益和可行性计算的交易方法。这样的家庭将知识奉为一种优势和适应优势的表现。
这些家庭鼓励优秀——主要是智力和学术上的——但只是作为达到目的的手段。结局通常是高度自恋的(变得出名、富有、强大等)。一些自恋者的反应是创造性地逃避到丰富的、想象的世界中,在这个世界中,他们对周围的环境进行身体和情感上的完全控制。但是他们所有人的反应都是将本应面向对象的性欲转移到他们自己的自我。
自恋者所有问题的根源都是一种不祥的预感:人际关系总是以羞辱、背叛和抛弃告终。这种信念在他们童年的早期就被他们的父母和他们与同龄人的经历深深植入。
但自恋者总是泛泛而论。对他来说,任何情感上的互动,任何有情感成分的互动,都注定要以这种方式结束。依恋一个地方、一份工作、一项资产、一个想法、一项倡议、一项业务或一种乐趣,必然会像依恋一个人一样,以糟糕的结局告终。这就是为什么自恋者会避免亲密关系、真正的友谊、爱情、其他情感、承诺、依恋、奉献、毅力、计划、情感或其他投资。自恋者无法感同身受,是不道德的(没有良心)。他们从未产生过安全感或愉悦感。
自恋者在情感上只投资于他觉得完全可以完全控制的东西——他自己。
梅兰妮·克莱因(Melanie Klein)是第一个认真考虑自恋和分裂样病态之间的相似性的人。她与弗洛伊德分道扬镳,因为她相信我们生来就有一个脆弱的、容易分裂的、脆弱的、不完整的自我。克莱因认为,人类最原始的恐惧是对解体(死亡)的恐惧。
因此,婴儿被迫使用原始的防御机制,如分裂、投射和内隐来应对这种恐惧(实际上,是自我产生的攻击性的结果)。自我分裂并投射威胁部分(死亡、解体、攻击)和与生命相关的、建设性的、整合的部分。所有这些动态的结果是,要么把世界看成“好”(满足、服从、响应、满足),要么把世界看成“坏”(令人沮丧)。
克莱因称这种分割好的和坏的“乳房”。然后,孩子继续将好的物体内嵌(内化和同化),而将坏的物体拒之门外。善的客体成为形成自我的核心。坏的物体被感觉是碎片化的。但它并没有消失,而是在那里。
这(坏的对象是“在那里”的事实,迫害,不祥的)产生了第一个分裂样防御机制,其中最重要的是“投射认同”机制(自恋者的典型特征)。婴儿将自己的某些部分(器官、行为、特征)投射到坏的物体上。
这就是克莱恩的“偏执狂-分裂型体位”。自我分裂了。这是可怕的,但它可以让婴儿清楚地区分“好物体”(在他体内)和“坏物体”(在外面,从他身上分裂出来)。如果这个阶段没有被超越,个体就会发展成精神分裂症和自我分裂。
大约在生命的第三或第四个月,婴儿意识到好的和坏的物体实际上是同一物体的两个方面。他形成了压抑的姿势。这种抑郁(Klein认为这两种姿势会持续一生)是对恐惧和焦虑的反应。
婴儿感到内疚(对自己的愤怒)和焦虑(担心他的攻击伤害对象和消除美好事物的来源)。他经历了失去(他自己的全能,因为客体在他的自我之外)。婴儿希望通过“使对象再次完整”来消除自己的攻击所造成的后果。通过识别其他事物的整体性,婴儿开始意识到并体验到自己的整体性。自我重新整合。
但从偏执狂-精神分裂状态到抑郁状态的转变绝不是平稳和确定的。过度的焦虑和嫉妒会推迟或完全阻止它。嫉妒企图破坏一切好东西,使别人得不到。因此,它阻碍了好乳房和坏乳房的区分。嫉妒毁掉了好的对象,却让受迫害的、坏的对象完好无损。
此外,它不允许重新整合(用克莱尼的术语来说是“补偿”)发生。对象越完整,嫉妒就越大。因此,嫉妒会产生自己的结果。嫉妒越多,自我就越不完整,就越脆弱和不充分——就有更多的理由嫉妒好的对象和其他人。嫉妒是自恋的标志,也是自恋愤怒的主要来源。分裂的自我——分裂的、脆弱的、原始的——通过嫉妒与自恋密切相连。
自恋者更喜欢自我毁灭和自我否定,而不是忍受别人的幸福、完整和“胜利”。他们考试不及格——是为了让他们崇拜和羡慕的老师失望。他们在治疗中失败了——拒绝了治疗师的职业满足感。
通过失败和自我毁灭,自恋者否定了他人的价值。如果自恋者在治疗中失败了——他的心理医生一定是不称职的。如果他吸毒毁了自己,他的父母应该受到谴责,应该感到内疚(不好)。在自恋者的生活中,嫉妒作为一种激励力量的重要性是不能夸大的。
心理动力学的联系是明显的。嫉妒是对没有控制、“拥有”或吞噬好的、渴望的对象的愤怒反应。自恋者通过假装他们确实控制、占有和吞噬了美好的物体来保护自己不受这种酸涩、腐蚀的感觉的伤害。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宏大的幻想(无所不能或无所不知)”。但是,在这样做的时候,自恋者必须否认自己以外的任何善的存在。
自恋者通过唯我论地声称自己是世界上唯一的好对象,来保护自己不受愤怒和所有消耗的嫉妒。这是一件任何人都无法拥有的东西,除了自恋者,因此,它对自恋者的威胁和毁灭性的嫉妒免疫。为了不被任何人“拥有”(因此,避免自我毁灭在他自己的嫉妒之手),自恋者将他人贬低为“无实体”,或避免与他们有意义的接触(精神分裂的解决方案)。
抑制嫉妒是自恋者存在的核心。如果他不能说服自己,他是宇宙中唯一的好对象,他就会暴露在自己的致命嫉妒中。如果有比他更好的人,他嫉妒他们,他猛烈地、不受控制地、疯狂地、憎恨地、恶意地抨击他们。
如果有人试图在情感上接近自恋者——这个人威胁到了他的宏伟信念,即只有自恋者才能拥有好的对象(自恋者自己)。只有自恋者才能拥有自己,接近自己,占有自己。这是避免妒火中烧和自我毁灭的唯一方法。也许现在更清楚了,为什么自恋者会像疯狂的疯子一样对待任何事情,无论多么微小,多么遥远,只要它似乎威胁到他们宏大的幻想,而幻想是他们与嫉妒之间唯一的屏障。
将自恋与精神分裂症联系起来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弗洛伊德在他的《论自恋》(On Narcissism, 1914)中也做了很多。克莱因的贡献是引入了产后的内客体。她提出,精神分裂症是一种自恋和与内在对象(如幻想或图像,包括宏伟幻想)的强烈关系。这是一种新的语言。
弗洛伊德建议从(初级的、无对象的)自恋(自我导向的性欲)过渡到“对象关系”(对象导向的性欲)。克莱因建议从内部对象过渡到外部对象。弗洛伊德认为自恋和精神分裂现象的共同特征是性欲从世界中退缩,而克莱因认为这是一种与内在事物相关的早期阶段的固定。
但这种差异不仅仅是术语的问题吗?
“‘自恋’这个词往往被那些宣称忠于驱力模型的人(例如奥托·克恩伯格和伊迪丝·雅各布森,SV)和混合模型理论家(科胡特)用于诊断,他们对保持驱力理论的联系很感兴趣。关系模型的追随者(Fairbairn, Guntrip)倾向于将“分裂样人格”用于诊断,他们对阐明自己与驱力理论的决裂感兴趣……这两种不同的诊断和相应的表述被理论家应用于本质上相似的患者,他们的概念前提和意识形态关系非常不同。”
(格林伯格和米切尔-《精神分析理论中的客体关系》-哈佛大学出版社- 1983)
克莱因实际上说,驱动力(例如性欲)是关系流。
驱力是一个人与他的对象(内部和外部)之间的关系。因此,从世界(弗洛伊德)退回到内部对象(就像对象关系理论家,特别是英国的费尔贝恩和甘特里普所假设的那样)——就是驱动力本身。驱动器是朝向(指向外部或内部对象)。自恋也是对内在对象的一种取向(我们可以说是一种偏好)——这正是分裂样现象的定义。这就是为什么自恋者会感到空虚、分裂、“不真实”和分散。因为他们的自我仍然是分裂的(没有整合),因为他们从世界(外部物体)中退出。
克恩伯格确定了这些自恋者与父母理想化的、浮夸的形象保持特殊关系的内在对象。他认为,自恋者的自我(自我表征)与这些父母形象融合在一起。
费尔贝恩的工作——甚至超过了克恩伯格的工作,更不用说科胡特的工作了——将所有这些见解整合到一个连贯的框架中。冈特里普对此进行了详细阐述,他们一起创造了心理学历史上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理论体系之一。
w·r·d·费尔贝恩内化了克莱因的观点,即驱力是面向对象的,其目标是建立关系,而不是主要为了获得快乐。愉悦的感觉是建立关系的手段。自我并不寻求被刺激和愉悦,而是寻找正确的、“好的”和持续的对象。
婴儿与他的主要对象——母亲融合在一起。正如弗洛伊德所假设的那样,生活不是在自我和超我的监督下使用物品来获得快乐。生命就是分离、区分、独立于“主客体”,并与之融合的初始状态。对内在对象的依赖是自恋。弗洛伊德的后自恋(附恋)阶段可以是依赖(不成熟)或成熟。
新生儿的自我在寻找与之形成关系的对象。不可避免的是,其中一些物品和一些关系会让婴儿感到沮丧和失望。他通过创造补偿性的内部对象来补偿这些挫折。最初的单一自我因此分裂成一个不断增长的内部对象群。费尔贝恩认为,现实会让我们心碎。
自我和它的对象是“双胞胎”,自我被分成三个(Harry Guntrip增加了第四个自我)。精神分裂状态随之而来。“原始的”自我(弗洛伊德或力比多)是单一的、本能的、需要的和追求目标的。然后,由于与母亲的三种典型互动(满足、失望和剥夺),它会被分割。中心自我将“好”父母理想化。它是顺从和顺从的。反性比多自我是对挫折的反应。它拒绝、苛刻、不满足、违背自然的需要。
力比多自我是欲望、欲望和需要的所在地。它是活跃的,因为它一直在寻找与之形成关系的对象。冈特里普加入了“冷藏”中的“真我”——“自我的失落之心”。
费尔贝恩对精神病理学的定义是定量的。自我的哪一部分是专注于与内部对象的关系,而不是与外部对象的关系(例如,真实的人)?换句话说:自我有多碎片化?
要想成功地从内部对象过渡到外部对象,孩子需要合适的父母(用Winnicott的话说,“足够好的母亲”——不是完美的,但“足够好”)。孩子将父母的坏方面内化为内在的、坏的对象,然后继续压抑它们,连同他的部分自我(“孪生”)。
因此,他的父母成为了孩子的一部分(尽管是一个压抑的孩子)。坏的东西被压抑得越多,与外部事物的健康关系“留下的自我就越少”。费尔贝恩认为,所有心理障碍的根源都在这些分裂现象中。后来的发展(如俄狄浦斯情结)就不那么重要了。费尔贝恩和冈特里普认为,如果一个人过于依恋他的补偿性内在对象,他就很难在心理上成熟起来。
成熟就是放下内心的东西。有些人就是不想成熟,或者不愿意成熟,或者对此矛盾。这种不情愿,这种退回到内部世界的表现,内部对象和破碎的自我,就是自恋本身。自恋者根本不知道如何做自己,如何获得独立,同时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
奥托·克恩伯格和海因茨·科胡特都认为自恋介于神经症和精神病之间。克恩伯格认为这是一种边缘现象,处于精神病的边缘(自我完全被粉碎)。在这方面,克恩伯格比科胡特更把自恋与分裂样现象和精神分裂症联系起来。
这不是他们之间唯一的区别。他们在自恋的发展轨迹上也存在分歧。科胡特认为自恋是发展的早期阶段,僵化了,注定会被重复(大规模重复情结),而克恩伯格坚持认为自恋自我从一开始就是病态的。
科胡特认为,自恋者的父母没有向他保证他确实拥有自我(用他的话说,没有自我客体)。他们没有明确地认识到孩子初生的自我,它独立的存在,它的界限。孩子学会了有一个分裂的、分裂的、支离破碎的自我,而不是一个连贯的、完整的自我。自恋真的是无所不在的,是存在的核心(无论是作为自爱的成熟形式,还是作为自恋障碍的倒退和幼稚形式)。
克恩伯格认为“成熟的自恋”(格伦伯格和查塞盖-斯米格尔等新弗洛伊德学派也支持这种观点)是一种术语上的矛盾,一种矛盾修饰法。他观察到自恋者在很小的时候(据他说,在三岁的时候)就已经浮夸和分裂(超然、冷漠、孤僻、不合群)。和克莱因一样,克恩伯格认为自恋是阻止克莱因所描述的偏执狂-分裂状态出现的最后一种努力(防御)。在成年人中,这种出现被称为“精神病”,这就是为什么克恩伯格将自恋者归类为边缘(几乎)精神病。
即使是反对克恩伯格分类的科胡特,也引用了尤金·奥尼尔的名言(在《伟大的布朗神》中):人生来就是残缺的。他靠缝补为生。上帝的恩典是胶水克恩伯格本人认为,分裂样现象(如现代社会中的异化和随后的退缩)和自恋现象(无法建立关系、做出承诺或移情)之间存在明显的联系。
弗雷德·阿尔福德在《自恋:苏格拉底、法兰克福学派和精神分析理论》中写道:
费尔贝恩和冈特里普代表了对象关系理论最纯粹的表达,该理论的特点是洞察到与真实的人的真实关系可以构建心理结构。尽管他们很少提及自恋,但他们认为自我分裂是几乎所有情感障碍的特征。Greenberg和Mitchell在《精神分析理论中的客体关系》一书中确立了Fairbairn和Guntrip的相关性。通过指出美国分析师所称的“自恋”,英国分析师往往称其为“类分裂型人格障碍”。
这一见解使我们能够将自恋的症状学——空虚感、不真实感、疏离感和情感退缩感——与一种理论联系起来,该理论认为这些症状是被从自己的一部分分离出来的经验的准确反映。自恋是一个如此令人困惑的范畴,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的驱动理论定义,自我的性欲——一句话,自爱——似乎与自恋的体验相去甚远,自恋的特征是自我的丧失或分裂。费尔贝恩和冈特里普认为自恋是自我对内在对象的过度依附(大致类似于弗洛伊德的自恋,而不是对象和爱),导致维持这些依附所必需的自我的各种分裂,这让我们能够深入这种困惑”(第67页)。
愤怒被认为是最典型的自恋行为。
愤怒是一种复杂的现象。它具有性格特征、表达和动机成分、情境和个体变化、认知和兴奋的相互依赖表现以及心理生理(特别是神经内分泌)方面。从心理生物学的角度来看,它可能在早期进化中有其生存效用,但在现代社会中似乎已经失去了一些。事实上,在大多数情况下,这是适得其反的,甚至是危险的。
众所周知,功能失调的愤怒具有致病作用(主要是心血管疾病)。大多数人格障碍患者容易发怒。他们的愤怒总是突然的,愤怒的,可怕的,没有明显的挑衅。似乎患有人格障碍的人处于一种持续的愤怒状态,而这种状态在大多数时候都被有效地抑制住了。只有当一个人的防御能力下降、丧失能力或受到内部或外部环境的不利影响时,它才会表现出来。
患有人格障碍的人,在他们早期的性格形成阶段,通常无法表达愤怒,也无法将愤怒指向“禁止”的对象——父母,在大多数情况下。然而,这种愤怒是对虐待的合理反应。因此,病人们会产生一种深深的不公正感和沮丧的愤怒。
健康的人会经历愤怒,但只是一种短暂的状态。这就是人格障碍的区别:他们的愤怒总是很强烈,永远存在,经常被压抑或压抑。健康的愤怒是由外部因素(一个原因)引起的。它是针对这个主体(连贯)的。
病理性愤怒既不是连贯的,也不是外部诱发的。它来自内心,它是扩散的,指向“世界”和一般的“不公正”。有人格障碍的人通常能够确定他愤怒的直接原因。然而,经过更仔细的审视,我们发现原因是缺乏的,愤怒是过度的、不成比例的和不连贯的。
更准确地说,人格障碍是习惯性地表达(并经历)两层同时的愤怒。第一层,表面的愤怒,确实是针对一个确定的目标,即所谓的爆发原因。然而,第二层是自我导向的愤怒。病人因为不能正常地发泄怒气而生自己的气。他经常觉得自己像个恶棍。他痛恨自己,厌恶自己。
第二层愤怒混杂着沮丧、恼怒和烦恼。正常的愤怒会产生针对其源头的行动(或至少是对这种行动的计划或思考),而病态的愤怒大多针对自己,甚至完全缺乏方向(“扩散愤怒”)。
人格障碍患者害怕向重要的人表达他们的愤怒,因为他们害怕失去他们。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害怕被抛弃,自恋者(NPD)需要他的自恋者的补给来源,偏执者——他的迫害者等等。这些人更喜欢把他们的愤怒指向其他人,无足轻重的人,那些退缩不会对他们不稳定的平衡人格构成威胁的人。
他们会对服务员大喊大叫,痛斥出租车司机,或者对下属大发雷霆。或者,他们会生闷气,缺乏享乐感或病态地感到无聊,喝酒或吸毒——所有形式的自我攻击。有时,他们不再能够假装和压抑,它与真正的来源,他们的愤怒。他们的愤怒。他们语无伦次地叫喊,作出荒谬的指控,歪曲事实,提出指控和怀疑。
这些插曲之后,是一段时期的甜蜜,过度奉承和顺从的受害者最近的愤怒攻击。这些情绪波动使人格障碍患者的生活变得困难。健康的人通过行动减少愤怒。这是一种令人厌恶、不愉快的情绪。它的目的是产生行动,以消除这种不舒服的感觉。它与生理唤醒相结合。
但目前尚不清楚是行动减少了愤怒,还是愤怒在行动中被消耗掉了。同样,我们也不清楚意识到愤怒是否依赖于认知的语言意识流。我们变得愤怒是因为我们说我们生气(=我们识别并捕捉到愤怒)-还是我们说我们生气是因为我们一开始就生气?
愤怒是由许多因素引起的。这几乎是一种普遍反应。对一个人的福利(身体上、情感上、社会上、经济上或精神上)的威胁会招致愤怒。但对一个人的附属机构,最近的,最亲爱的,国家,最喜欢的足球俱乐部,宠物等等的威胁也是如此。愤怒的范围不仅包括个人,还包括他的整个真实和感知的环境,人类的和非人类的。这听起来不像是一个适应性很强的策略。此外,威胁并不是引起愤怒的唯一情况。
愤怒是对不公正(感知到的或真实的),对分歧,对不便的反应。但愤怒的两个主要根源仍然是威胁(例如,分歧具有潜在威胁)和不公正(例如,不方便是由冷漠的世界对愤怒的人造成的不公正)。
这也是人格障碍的两个来源。人格障碍是由经常性和频繁的不公正所塑造的,他不断受到内外宇宙的威胁。因此,人格障碍患者和极度愤怒的人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与一般观点相反,无论愤怒的人是否相信别人对他所做的事是故意的,他都会生气。如果我们丢失了一份珍贵的手稿,我们一定会生自己的气,尽管这种损失肯定是无意的。如果他的家被地震摧毁了——一个人愤怒,尽管他没有意识在工作。
当我们察觉到激励、财富或爱的分配不公平时,我们会因为道德推理而愤怒,不管这种不公平是有意还是无意的。我们报复和惩罚是我们道德推理能力的结果,是为了“报复”。有时我们只是想减轻我们的愤怒。
人格障碍会抑制愤怒,但他没有有效的机制来重新引导愤怒,以纠正引发愤怒的情况。beplay手机app下载他的敌意表达不是建设性的,而是破坏性的,因为它们是漫无边际的,过度的,因此是不清楚的。
他攻击别人不是为了恢复他失去的尊重、威望、权力感和对生活的控制力,不是为了在情感上恢复,也不是为了恢复他的幸福。他愤怒是因为他无法控制自己,处于自我毁灭和自我厌恶的状态。他的愤怒不包含任何信号,这可能会改变他周围的环境,尤其是周围人的行为。他的愤怒是原始的,不适应的,压抑的。
愤怒是一种原始的边缘情绪。它的兴奋成分和模式与性兴奋和恐惧是相同的。认知指导我们的行为,目的是避免伤害和厌恶,或尽量减少它们。我们的认知负责获得某种精神上的满足。为了在行为选项中做出选择,我们预测了缓解-满足与我们行为的后果(回报与风险比)的未来价值——这是一项认知任务。
有意无意的厌恶对待会引发愤怒。这样的待遇要么违反了社会交往的主流惯例,要么违反了某些根深蒂固的公平和正义观念。但对公平或正义的判断(即对遵守社会交换惯例程度的评估)也是认知的。
愤怒的人和人格障碍的人都有认知缺陷。他们无法概念化、设计有效的战略并执行它们。他们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眼前的事情上,而忽略了他们的行为所造成的未来后果。换句话说,他们的注意力和信息处理能力被扭曲了,偏向于现在,偏向于吸收和输出。
他们觉得时间是“相对膨胀的”。现在感觉比未来更漫长,“更长”。与更具挑战性(但又遥远)的条件相比,人们对眼前的事实和行动的判断更相关,权重也更大。beplay手机app下载
愤怒会损害认知能力。生气的人是焦虑的人。人格障碍患者也过分关注自己。忧虑和愤怒是焦虑的基石。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人们变得愤怒是因为他们过分担心可能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坏事。愤怒是焦虑的结果(或者,当愤怒不剧烈时,是恐惧的结果)。
愤怒和人格障碍的另一个显著相似之处是移情能力的退化。愤怒的人无法感同身受。事实上,“反共情”是在极度愤怒的状态下发展起来的。与愤怒的来源相关的情况,在正常的情绪状态下,会被认为是减轻或引起同理心的,现在被用来贬低和轻视愤怒的人的痛苦。他们激起而不是平息愤怒。
因此,人格障碍患者的愤怒会随着受害者表现出的减轻或移情的情况而增加。愤怒会改变判断。例如,挑衅行为的严重性是由它们的年代位置来判断的。同理心能力的损害是许多人格障碍(例如自恋型、分裂样人格障碍、反社会型和分裂型人格障碍)的主要症状,这一事实进一步加剧了这种情况。
此外,上述判断障碍(即风险评估机制障碍)在急性愤怒和许多人格障碍中都有出现。对全能(权力)和刀枪不入的幻想,判断的偏袒——是这两种状态的典型。
急性愤怒(人格障碍中的暴怒发作)总是与情绪来源的大小不相称,并被外来的经验所助长。一个极度愤怒的人通常会对一系列令人厌恶的经历做出反应,这些经历在恶性反馈循环中相互强化,其中许多与特定愤怒发作的原因没有直接关系。
愤怒的人可能对压力、激动、不安、毒品、暴力或他所目睹的攻击、对社会或国家冲突、对兴奋,甚至对性兴奋做出反应。人格障碍也是如此。他的内心世界充满了不愉快、自我障碍、不安、不安和焦虑的经历。他的外部环境——受他扭曲的人格影响和塑造——也转变为令人厌恶、反感或明显不愉快的经历的来源。
人格障碍会在愤怒中爆发因为他会同时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因为他倾向于神奇的思维,因此,认为自己是免疫的,全能的,无所不知的,免受自己行为后果的保护——人格障碍患者经常以自我毁灭和自我挫败的方式行事。相似之处如此之多,如此惊人,以至于可以说,人格障碍患者处于一种持续的剧烈愤怒状态中。
最后,极度愤怒的人认为愤怒是带有敌意的故意(或间接)挑衅的结果。另一方面,他们的目标总是认为他们是语无伦次的人,行事武断,毫无道理。
病态自恋——精神疾病的根源
至少在现象学上,所有人格障碍都是相互关联的。我们没有精神病理学的大统一理论。我们不知道精神障碍的潜在机制是否存在,以及是什么。最好的情况是,心理健康专业人员记录症状(根据患者报告的)和体征(根据观察到的)。然后,他们把它们分成综合症,更具体地说,分成紊乱。这是描述性的科学,而不是解释性的科学。迄今为止,心理学理论未能提供一个具有预测能力的连贯、一致的理论框架。
人格障碍患者有很多共同之处:
- 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坚持的(除了那些患有分裂样人格障碍或回避型人格障碍的人)。他们要求在优惠和特权的基础上得到待遇。他们抱怨有许多症状。他们从不听从医生或他的治疗建议和指示。
- 他们认为自己是独一无二的,表现出一种浮夸的特质,缺乏同理心(欣赏和尊重他人需求和愿望的能力)。他们认为医生不如自己,用无数的技巧疏远医生,用无休止的自我关注让医生感到厌烦。
- 他们控制欲强,善于利用,因为他们不相信任何人,通常不会爱或分享。他们不适应社会,情绪不稳定。
- 大多数人格障碍开始于个人发展的问题,在青春期达到顶峰,然后成为人格障碍。它们是一个人持久的品质。人格障碍是稳定的、无所不在的,而不是偶发性的。它们会影响病人的大部分功能:他的事业,他的人际关系,他的社会交往。
- 病人不高兴。他很抑郁,患有辅助性情绪和焦虑障碍。他不喜欢自己,不喜欢自己的性格,不喜欢自己(有缺陷的)功能,不喜欢自己(有缺陷的)对他人的影响。但是他的防御是如此强大,以至于他有时意识不到痛苦,更不用说痛苦的原因了。
- 有人格障碍的患者很容易受到其他精神障碍的影响(“共病”)。就好像他的心理免疫系统已经被他的人格障碍破坏了,他成了其他精神疾病变体的牺牲品。这种疾病及其后果(强迫症、抑郁发作)消耗了如此多的精力,以至于患者完全被它吞噬了。
- 人格障碍患者有异位可塑性防御。换句话说:他们倾向于把自己的不幸归咎于这个世界。在有压力的情况下,他们试图先发制人(真实或想象的)威胁,改变游戏规则,引入新的变量,或以其他方式影响外部世界以符合他们的需求。这与自塑防御相反,例如,神经症患者(他们在有压力的情况下会改变自己的内部心理过程)。
- 人格障碍患者表现出的性格问题、行为缺陷、情感缺陷和不稳定(不稳定),大多是自我同步的。这意味着病人总体上并不觉得他的个性特征或行为是令人反感的、不可接受的、不愉快的或与他的自我格格不入的。与此相反,神经质的人是自我障碍型的——他们不喜欢自己是谁,不喜欢自己的行为方式。
- 人格障碍不是精神病。他们没有幻觉、妄想或思维障碍(除了那些患有边缘性人格障碍的人,以及那些经历短暂的精神病“微发作”的人,大多在治疗期间)。他们也是完全定向的,有清晰的感觉(感官),良好的记忆力和一般的知识储备。
《诊断与统计手册》(DSM) - IV-TR(2000)将“人格”定义为:“……对环境和自身的持久的感知、关联和思考模式……在各种重要的社会和个人背景下展出。”
点击这里阅读DSM-IV-TR诊断标准自恋型人格障碍
美国精神病学协会。(2000)。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四版,文本修订版(DSM IV-TR)。华盛顿:美国精神病学协会。
只有在反复尝试消除成长障碍或克服创伤失败时,人格结构异常才会出现。个人占据的幻想世界(暂时的)和现实世界之间的反差太强烈了,他在现实世界中不断受挫和受到虐待。这种不和谐产生了一种无意识的“决定”,即占据幻想、宏伟、浮夸和权利的世界。宁可觉得自己很特别,也不要觉得自己不足。无所不能总比无能强。利用别人,总比被别人利用好。简而言之:与其直面自己的无助,还不如继续做一个病态的自恋狂。
并不是所有的精神病理都是自恋的,也不是所有的人格障碍都是自恋的。然而,当成长受阻时,默认的行为是个人发展的自恋阶段。这如何与精神病理学/人格障碍的多样性相协调?
“自恋”可以更广泛地定义为用假我代替真我。可以说,这是自恋的主要特征。真实的自我被压抑和压制,被降级为无关紧要和模糊,任由其退化和僵化。取而代之的是投射到外部世界的心理结构——虚假自我。
人们会把虚假的自我反射到自恋者身上。这向他“证明”假我是独立存在的,它不完全是他想象出来的虚构,因此,它是真我的合法继承者。正是这一特征将所有的精神病理学联系在一起:虚假的精神结构的出现篡夺了之前的、合法的和真实的精神结构的力量和能力。
由于缺乏清晰的、有界限的、有凝聚力的、连贯的、可靠的和自我调节的自我,精神异常的人会求助于以下解决方案之一,所有这些都依赖于虚假或虚构的人格元素:
- 自恋的解决方案-如自恋型人格障碍中真实自我与虚假自我的替换。分裂型人格障碍在很大程度上也属于这一范畴,因为它具有幻想和神奇的思维。边缘性人格障碍是一种失败的自恋解决方案。在BPD中,患者意识到(至少是无意识地)她所采用的解决方案是“不起作用的”。这就是她焦虑和害怕被抛弃的根源。这会导致身份障碍、情感不稳定、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长期的空虚感、愤怒发作和短暂的(与压力相关的)偏执意念。
- 拨款解决方案-这是一种挪用,一种没收他人的自我,以填补因自我功能缺失而留下的空虚。虽然在这个解决方案中,Ego的一些功能仍然可用,但其他角色是通过“挪用人格”从其他人那里“借用”的。表演型人格障碍就是这种解决方法的一个例子。那些为孩子“牺牲”自己生命的母亲,那些代替他们生活的人——都属于这一类。那些为了吸引眼球而夸大自己的生活和行为的人也是如此。“挪用者”错误地判断了他们关系的亲密程度和承诺的程度,他们很容易受到暗示,他们的整个性格似乎随着外界的输入而改变和波动。因为他们没有自己的自我(甚至比自恋者更没有),“挪用者”倾向于高估和过度强调他们的身体。也许这类解决方案中最显著的例子是依赖型人格障碍。
- 精神分裂的解决方案-这些病人是精神僵尸,被困在发育不良和自恋违约之间的无人区。他们不是自恋者,因为他们缺乏一个虚假的自我——他们也不是完全成熟的成年人,因为他们的真我是不成熟和功能失调的。他们倾向于避免与他人接触(他们缺乏同理心,就像自恋者一样),以避免打乱他们微妙的钢丝行为。退出世界是一种适应性的解决方案,因为它不会将不充分的人格结构(尤其是自我)暴露在繁重的、失败的测试中。分裂型人格障碍患者是自恋型人格障碍和分裂样人格障碍的混合体。回避型人格障碍是一个近亲。
- 破坏性的解决方案-这些人患有疑病症、抑郁、自杀念头、焦虑、快感缺乏、强迫和强迫,以及其他内化和转化的攻击行为,这些攻击行为指向被认为是不充分的、内疚的、令人失望的、除了被消灭之外什么都不值得的自我。许多自恋元素都以夸张的形式出现。缺乏同理心会变成不计后果地漠视他人、易怒、欺骗和犯罪暴力。波动的自尊会转化为冲动和无法提前计划。反社会人格障碍(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就是这种解决方案的一个典型例子,它的本质是:完全控制虚假自我,而没有丝毫真实自我的存在。
也许这个共同的特征——用新的、虚构的、大多是虚假的人格结构取代原有的人格结构——就是导致自恋者随处可见的原因。这个共同点在自恋型人格障碍中最为突出。在挣扎的原始人格残余和恶性的杂食的新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真正的战斗,可以在所有形式的精神异常中辨别出来。问题是:如果许多现象有一个共同点,那么它们是否应该被认为是同一种现象呢?
我认为人格障碍的答案应该是肯定的。我认为所有已知的人格障碍都是
五、自恋作为一种文化特征
人类的集体——国家、公司、家庭、机构、政党、派系、集团——都有自己的生活和特点。成员之间的联系或从属关系越长,这个群体的内在动力就越有凝聚力和随大流,它的敌人就越受迫害或数量越多,它所组成的个体的身体和情感经历就越强烈,地区、语言和历史的联系就越紧密——一个共同病理的主张就可能越严格。
因此,如果反复受到外部或内部力量的创伤或虐待,一群人可能会发展出大量的病态自恋,作为一种防御或补偿机制。所谓“虐待”和“创伤”,我指的是任何事件或一系列事件或环境,这些事件或环境持续不断地威胁着集体的自我认同、自我形象、自我价值感和自尊——尽管通常是随意的和不可预测的。人类集体经历形成、个性化、分离——个体心理发展的所有阶段。在这些阶段的自然和不受阻碍的进展中出现障碍,很可能导致集体中所有成员的精神病理。被另一个国家征服、被流放、遭受种族灭绝、一贫如洗、在战争中被击败——这些都是具有深远影响的创伤性经历。
集体的成员形成一种“凝结物”(用物理术语来说)——一种所有原子以相同频率振动的物质。在正常情况下,群体行为类似于漫射光。在遭受创伤和滥用的情况下,它会形成一种恶性激光——一种波长相同、具有潜在破坏性的强光束。这个群体变得虐待他人、剥削他人、脱离现实、沉浸在浮夸的幻想中、排外、缺乏同理心、容易失控地愤怒、过度敏感、深信自己的优越性和权利。要使这样一群人摆脱错觉,往往需要武力和胁迫。但是,当然,这只会巩固它的自恋,并为它扭曲的世界观辩护。
这样一种无所不在和广泛的病态表现在每一个成员的行为中。它是一种定义性的——尽管通常是隐含的或潜在的——心理结构。它具有解释和预测的能力。它是反复的和不变的——一种行为模式融合了扭曲的认知和发育不良的情感。这种说法经常遭到强烈否认。
一个类似于dsm的自恋组织或团体的标准列表:
一种普遍存在的浮夸模式(在幻想或行为中),需要赞美或奉承,缺乏同理心,通常始于该团体的早期历史,并出现在不同的背景中。迫害和虐待常常是这种病态的原因——或者至少是前因。
必须符合下列五条(或五条以上)条件:
- 作为一个整体的群体,或群体的成员——通过他们与群体的联系和从属关系——感到浮夸和自大(例如,他们夸大群体的成就和才能到说谎的程度,要求被承认是优越的——只是因为属于群体,但没有相应的成就)。
- 群体作为一个整体,或群体的成员——以群体的身份行事,凭借他们与群体的联系和联系——沉迷于对无限成功、名声、可怕的权力或全能、无与伦比的才华、身体的美丽或表演,或理想、永恒的、征服一切的理想或政治理论的群体幻想。
- 作为一个整体的群体,或群体的成员——作为群体行动,并凭借他们与群体的联系和从属关系——坚定地相信群体是独特的,由于群体是特殊的,只能被其他特殊的或独特的或高地位的群体(或机构)理解,也只能被其他特殊的或独特的或高地位的群体(或机构)对待或联系。
- 作为一个整体的群体,或群体的成员——凭借他们与群体的联系和从属关系——需要过度的钦佩、谄媚、关注和肯定——或者,如果做不到这些,就希望被恐惧和臭名昭著(自恋供应)。
- 作为一个整体的群体,或群体的成员——由于他们与群体的联系和从属关系而这样行事——感到有权利。他们期望得到不合理的或特殊的、有利的优先待遇。他们要求自动和完全符合预期。他们很少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同种异体防御”)。这往往会导致大规模的反社会行为、掩饰和犯罪活动。
- 作为一个整体的群体,或群体的成员-作为群体行动,并凭借他们与群体的联系和从属关系-是“人际剥削”的,即利用他人达到自己的目的。这往往会导致大规模的反社会行为、掩饰和犯罪活动。
- 作为一个整体的群体,或群体的成员——作为一个整体,凭借他们与群体的联系和从属关系——缺乏同理心。他们不能或不愿意认同或承认其他群体的感受和需求。这往往导致反社会行为,掩盖和大规模的犯罪活动。
- 作为一个整体的群体,或群体的成员——由于他们与群体的联系和从属关系而作为群体行为——经常嫉妒他人,或认为他们对他人也有同样的感觉。这往往会导致大规模的反社会行为、掩饰和犯罪活动。
- 作为一个整体的群体,或群体的成员——作为一个整体,凭借他们与群体的联系和从属关系——是傲慢的,表现出傲慢的行为或态度,当遇到挫折、矛盾、惩罚、限制或面对时,他们会愤怒。这往往会导致大规模的反社会行为、掩饰和犯罪活动。
六、连环杀手和大规模杀人犯
所有的政客都自恋吗?令人惊讶的是,答案是否定的。例如,自恋特质和个性在政界的占比远低于演艺圈。此外,虽然演艺圈基本上(而且几乎完全)关心的是确保自恋的供应,但政治是一项更为复杂和多方面的活动。相反,它是一个光谱。在一端,我们看到的是“演员”——政治家,他们把政治视为自己的场地和管道,是一个扩大的剧院,他们的选民是观众。在另一个极端,我们发现谦逊和分裂(厌恶人群)的技术官僚。大多数政客处于中间:有些自我陶醉,机会主义,寻求适度的自恋供应——但主要关心的是津贴、自我保护和权力的行使。
大多数自恋者都是机会主义和无情的操作者。但并非所有机会主义和无情的经营者都是自恋者。一个自恋的政客会做任何事、做任何事来保住自己的权力,或者,在掌权期间,确保他自恋的供应。一个常见的错误是认为“自恋供应”只包括赞赏、奉承和积极反馈。其实,被害怕,甚至被嘲笑也是自恋的供给。最主要的元素是注意力。因此,自恋的政治家培养了自恋供给的来源(包括主要的和次要的)。
通常,政治家只是他们的环境、文化、社会和时代(时代精神和leitkultur)的忠实反映。这是丹尼尔·戈德哈根在《希特勒的刽子手》中的论点。
恐怖分子、连环杀手和大规模杀人犯可以从现象学上描述为自恋者,他们的自恋供给持续不足。“浮夸差距”——他们浮夸的幻想和沉闷而耻辱的现实之间痛苦而自恋的伤害性差距——在情感上变得无法支撑。他们会失代偿,并表现出来。他们把病态嫉妒的对象、愤怒沮丧的原因、沉闷成就的象征“降至他们的水平”(通过摧毁它),总是与他们膨胀的自我形象不相称。
他们通过谋杀、通过暴力、通过蔑视权威人物、挑战权威、羞辱权威来寻求全能、通过控制(尤其是自我控制)、通过声望、名望和名人。他们不知道的是,他们寻求自我惩罚。他们本质上是自杀的。他们的目的是强迫别人惩罚他们,把自己塑造成受害者。这被称为“投射认同”。他们把邪恶和腐败归咎于他们的敌人和敌人。这种偏执狂被称为投射和分裂。这些都是原始的,幼稚的,通常是迫害式的防御机制。
当与自恋相结合时——无法感同身受、占有欲、权利感、愤怒、非人化和贬低他人——这种心态产生了对自恋者受害者的极度蔑视。恐怖分子和连环杀手最主要的情感,是他们饱受折磨的心灵的集合和顶点,是对人类一切根深蒂固的蔑视,是嫉妒的另一面。这是一种失控的认知失调。
一方面,恐怖分子或连环杀手嘲笑为“虚假的”、“无意义的”、“危险的”和“腐败的”共同价值观、制度、人际交往和社会。另一方面,他把他的一生(经常冒着生命危险)奉献给消灭和粉碎这些“无足轻重”的实体。为了证明这种明显的矛盾是合理的,这个杀人凶手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无私的救世主,拯救了一群被他的敌人“威胁”的人。他总是自封自封,很少当选。连环杀手和杀人狂把他们的谋杀合理化和理性化,声称要把受害者从比死亡更糟糕的命运中“解放”或“解救”出来。
他的全球影响力,他的秘密,他的受害者,公众,他的追求者的无能为力,以及他所造成的日益增长的恐慌——所有这些都是外部自我功能。恐怖分子和连环杀手通过奴性地依赖人们对他们滔天罪行的反应来调节他们的自尊和自我价值感。报纸的头条新闻、不断增加的赏金、令人钦佩的模仿者、成功的勒索行为、对手的实力和规模,以及对人类生命和财产的破坏,每天都在维持着它们的巨大意义。绥靖只会加重他们的欲望,增强他们的欲望,给他们壮胆,提高兴奋和“自恋供给”的门槛。恐怖分子和杀手对这种被承认和被反映的毒品上瘾。它们寄生地从(通常是被俘虏的)观众的反应中获得存在感。
埃里希·弗洛姆认为希特勒和斯大林都是自恋的大屠杀犯。
希特勒和纳粹主义通常被描述为欧洲历史的启示录和地震断裂。但事实是,它们是19世纪欧洲历史的顶点和具体化。欧洲的殖民史书已经为与纳粹政权有关的一系列现象做好了准备——从工业谋杀到种族理论,从奴役劳工到强行吞并领土。
德国是一个殖民大国,与凶残的比利时或英国没有什么不同。使它与众不同的是,它把殖民注意力集中在欧洲的中心地带,而不是非洲或亚洲。两次世界大战都是在欧洲土地上进行的殖民战争。此外,纳粹德国还创新地将流行的种族理论(通常只适用于非白人)应用于白人种族本身。它始于犹太人——这是一个没有争议的命题——但随后将其扩大到包括“东欧”白人,如波兰人和俄罗斯人。
恶性民族主义并非德国独有。法国的极右翼也同样有害。纳粹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是世界性的意识形态,在伊拉克、埃及、挪威、拉丁美洲和英国等不同的地方被热情采纳。20世纪30年代末,自由资本主义、共产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及其变种)陷入了意识形态的殊死斗争。希特勒的错误在于,他错误地相信资本主义和纳粹主义之间的亲近性——在他看来,德国的社团主义和全球共产主义这一共同敌人的存在,增强了这种亲近性。
殖民主义总是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并经常与传教宗教合作。“白人的责任”是教化“野蛮人”,这被普遍认为是上帝指定的。教堂是殖民势力的军队和贸易公司的延伸。
难怪希特勒的殖民运动——纳粹主义——拥有制度宗教的所有特征:祭司、仪式、仪式、庙宇、崇拜、教义问答、神话。希特勒是这个宗教的苦行僧圣人。他像修道院一样拒绝享受世俗的快乐(至少他是这么声称的),以便能够全身心地投身于自己的使命。希特勒是一个可怕的倒置的耶稣,牺牲自己的生命,否认自己,以便(雅利安人)人类能受益。通过超越和压制自己的人性,希特勒成为了尼采的“超人”的扭曲版。
但作为一个人或超人也意味着性欲强和道德高尚。在这个有限的意义上,希特勒是一个后现代主义者和道德相对主义者。他向大众展示了一个雌雄同体的形象,并通过培养对裸体和所有“自然”事物的崇拜来强化这一形象。但是纳粹主义所说的“自然”根本就不是自然的。
这是一种颓废和邪恶的美学(尽管纳粹并不这么认为),精心策划,做作做作。纳粹主义看重的是复制品,而不是原作。这是对符号的操纵,而不是真正的返祖现象。
简而言之:纳粹主义关乎戏剧,而非生活。为了享受这种景象(并融入其中),纳粹主义要求暂停判断、去人格化和去现实感。在纳粹的戏剧中,宣泄等同于自我废止。纳粹主义不仅在行动上,在意识形态上都是虚无主义的。它的语言和叙事本身就是虚无主义的。纳粹主义是明显的虚无主义——希特勒充当了一个榜样,消灭了希特勒这个人,却又以希特勒的刺子形象重新出现。
犹太人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纳粹主义摆出一副反抗“旧方式”的姿态——反抗霸权文化、上层阶级、既定宗教、超级大国和欧洲秩序。纳粹借用了列宁主义的词汇,并有效地吸收了它。希特勒和纳粹是一场青少年运动,是对一个自恋的(甚至可以说是精神变态的)蹒跚学步的民族国家遭受自恋伤害的反应。正如弗洛姆正确指出的那样,希特勒本身就是一个恶性自恋者。
犹太人是欧洲所有“错误”的完美、容易辨认的化身。他们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他们奇怪地脱离实体(没有领土),他们是世界主义者,他们是建制派的一部分,他们是“颓废的”,他们在宗教和社会经济的基础上被人憎恨(参见戈德哈根的《希特勒的意愿刽子手》),他们与众不同,他们自恋(感觉和行为上都是道德优越的),他们无处不在,他们毫无防备,他们轻信,它们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因此可以被拉拢来合作毁灭自己)。他们是一个完美的被憎恨的父亲形象,杀父是一种时尚。
这正是人们对希特勒着迷的根源。他是一个倒置的人。他的无意识就是他的意识。他表现了我们最压抑的欲望、幻想和愿望。他让我们瞥见了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恐怖,我们个人门前的野蛮人,以及我们发明文明之前的世界。希特勒迫使我们所有人经历了时间扭曲,许多人没有出现。他不是魔鬼。他是我们中的一员。他就是阿伦特所说的平庸的邪恶。只是一个普通的、精神错乱的、失败的人,一个精神错乱和失败的国家的一员,他经历了混乱和失败的时代。 He was the perfect mirror, a channel, a voice, and the very depth of our souls.
下一个:连环杀手作为一种文化建构
APA的参考
Vaknin, S.(2008年11月3日)。连环杀手和大规模杀手的心理学,HealthyPlace。2022年10月4日从//www.5wetown.com/personality-disorders/malignant-self-love/psychology-of-serial-and-mass-killers检索到